《窦娥冤》基础巩固和常考题型预测,期中考前必看!
《窦娥冤》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,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,高中语文老师为大家推荐了《窦娥冤》基础巩固和常考题型预测,请大家认真做题,备战考试。
基础巩固
一、积累运用1.下列各组词语中,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()A.嗟怨 尸骸 动地惊天 孤身只影B.看觑 缎匹 顺水推船 负屈显冤C.朦胧 笙歌 错勘贤愚 苌弘化璧D.恼躁 羹汤 前合后偃 披枷带索解析:B项,显—衔;C项,璧—碧;D项,索—锁。答案:A2.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,全都正确的一组是()①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(产生)②不提防遭刑宪(刑罚)③错勘贤愚枉做天(徒然)④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(自己)⑤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(烧)⑥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(推荐)⑦官吏每无心正法(同“们”)⑧断送出古陌荒阡(丧失、毁灭)A.①③⑤⑦ B.②④⑥⑧C.②③⑤⑦ D.④⑥⑦⑧解析:①生:甚、深;④咱:相当于“吧”;⑥荐:祭,超度亡灵;⑧断送:发送,指殡葬。答案:C3.下列句中加点的词,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()A.这早晚窦秀才敢待来也B.小妇人元是有丈夫的C.我一向搬在山阳县居住D.奶奶,你先进去解析:A.“早晚”古义为“时候”,今义为“早晨和晚上”或“或早或晚”;B.“丈夫”古今均为“男女两人结婚后,男子是女子的丈夫”的意思;C.“一向”古义为“一段时间预测(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)以来”,今义为“过去的某一段时期”或“表示从过去到现在或表示从上次见面到现在”;D.“奶奶”古义为“对老年妇女的尊称”,今义为“祖母”。答案:B4.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()A.越觉的情怀冗冗 冗冗:杂乱,烦扰B.把手为活过日 把手:携手C.着做公的把住巷口 着:命令D.断送出古陌荒阡 断送:丧失,毁灭解析:“断送”意思是发送,这里指殡葬。答案:D5.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的分析,错误的一项是()A.一马难将两鞍鞴——比喻一个女子不能出嫁两次。B.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,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——是对偶,也是对比。C.可怎生糊突了盗跖、颜渊——盗跖、颜渊比喻坏人和好人。D.怎么的覆盆不照太阳晖——比喻衙门暗无天日。解析:盗跖、颜渊借代坏人和好人。答案:C6.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术语,解释有误的一项是()A.外,角色名,“外末”的简称,扮演老年男子;净,角色名,俗称“花脸”;正旦,角色名,扮演女主角;卜儿,角色名,扮演老妇人。B.“正宫”“端正好”“滚绣球”“倘秀才”“叨叨令”“快活三”“耍孩儿”“二煞”等都是曲牌名。C.科,戏剧里称角色的动作为科,又称为“介”;云、道、白,旧戏曲中指用口语而不是用唱的方式表达内容的用语。D.折,是剧情发展的一个较大的段落,相当于多幕剧的“幕”;楔子,放在开头相当于“序幕”放在折与折之间相当于剧情的过渡或联络。解析:正宫是宫调名,其他是曲牌名。答案:B7.我国的古典戏曲与古典诗歌一样,往往借典故表达思想感情。鉴赏戏曲剧本,就必须注意分析其中的典故。对《窦娥冤》中的四个典故,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()A.“苌弘化碧”这个典故与“血”有关,紧承比较好桩誓愿而用。苌弘是无罪被冤被杀的人,作者借此表现窦娥至死不屈的坚强性格。B.“六月飞霜”“东海孝妇”两个典故都是说人间奇冤感天动地的,配合窦娥的第二、三两桩誓愿而用,说明窦娥蒙受了冲天冤情,同时驳斥了监斩官的话。C.前两个典故写人间怨恨,后两个典故写天地震怒:有的当时应验,有的后来应验。四个典故,内容层层递进,意义由轻而重。D.四个典故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,而且表现了窦娥的性格。同时紧紧扣住了“感天动地窦娥冤”这个题目的意思。解析:“内容层层递进,意义由轻而重”错。答案:C8.下列句子中,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()A.“此事难举案齐眉,实指望,天长地久永相爱。想不到,棒打鸳鸯两分排。”这是琼剧《梁祝》中祝英台的经典台词。B.我本来是要把这本小说当废品卖掉的,听说他们需要这本书,我便顺水推船地把它送给了他们,让他们着实高兴了一阵。C.中华***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和不绝如缕的文化传统,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发展的起点,是我们民生振兴的基石。D.目前国内整形机构的水平良莠不齐,做整形手术风险很高,据统计,美容整形业连续三年成为消费者投诉的***。解析:B.“顺水推船”比喻顺应趋势办事,这里应改为“顺手”。C.“不绝如缕”的使用实际上是有两个固定的对象的,它只能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。D.“良莠不齐”比喻好人、坏人混杂在一起。答案:A简单题:1.《窦娥冤》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“三大奇愿”的情节?明确:①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。通过奇特的构思,凭借想象,借助于天地震惊、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,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或实现的事在舞台上民生并得以应验。这样的安排和处理,虽违背事物的常理,却又合乎人情,从而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、惩治贪官污吏、洗雪天下冤屈的坚强意志与美好愿望。②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,法制腐败,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。③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“争到头,斗到底”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,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超乎自然之上的感天动地的力量。2.《窦娥冤》剧作者写两桩誓愿的应验,这在艺术性方面有什么效果?明确:①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,不仅设计了三桩誓愿,而且写了两桩誓愿的应验,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,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,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、惩治邪恶的愿望。②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有力的一笔,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,使悲剧气氛更加浓烈,人物形象更突出,故事情节更生动,主题思想更深刻,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,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,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。声明:本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